加入收藏 | 我喜欢的商品 | 我的消息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图书
您的位置:首页 > 图书 > 经济 > 经济理论 > 中国经济 图书: 中国经济

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

联 合 价:¥43.50 [7.5折]
定  价:¥58.00
作  者:吴敬琏
出 版 社:中央编译
出版日期:2015年02月
ISBN:9787511723840
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经济理论 > 中国经济
库  存:23
收藏人气:0 次
评 论 数:0
配送至:
请选择
安徽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庆 香港 澳门 台湾 海口 江苏 北京

购买数量: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喜欢
  • 商品详情
  • 商品评论
内容推荐
  《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以探讨、宣讲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为主题,对中国未来改革与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作者都是经济学界的大师和泰斗,是讨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极有影响力的声音。
  本书选编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高尚全、陈锡文、张卓元、樊纲、汪玉凯、郑新立等30位专家、学者最新学术文章结集而成。主题契合当前中国时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热点和前沿。本书对党政干部、经济领域、社会各界了解和洞悉我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会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林毅夫,原世界银行副行长,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目录
前言
第一篇未来改革与发展
 吴敬琏:中国向何处去
 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李义平:中国经济升级版到底升什么
 孙立平:理解新一轮改革的四条基本线索
 汪玉凯:本轮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改革
 蔡昉:中国经济要发展需深挖改革红利
 黄志凌:中国经济增长变轨与经济政策指向
 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第二篇转型期经济走向分析
 厉以宁: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
 张卓元:中国经济必须迈过转型“坎”
 李佐军:中国正处于迈向新常态过程中
 李稻葵:三方向将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媒体评论
  谈改革:必须有一个超脱于局部利益的高层权威机构,在下层创新的支持下进行自上而下地设计规划和监督规划的执行。
  谈城镇化:政府主导的用大量土地投入和土地抵押支撑的城市化,就是摊大饼。这样建立起来的城市营运效率很低。北京就是一个例子,从政治到经济各种各样的机关、企业,很不专业化地堆在一个城市里面,使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非常长。堵车、污染都变成很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个城市的运营效率变得很低。
  谈土地改革:要让农民得到承包土地使用权和权证,宅基地使用权和权证,宅基地上自建房屋的产权和房产证。农民有了三权三证,就有了财产、有了财产收入。如果农村和小城镇金融得到发展,农民经济就活了。
  谈楼市虚高:超发货币稀释全民财富,是一种隐性抢劫。放松贷款,增加几万亿的贷款额度,就是在超发货币。前几年四万亿投资,多是贷款,通货膨胀那么厉害。钱多了,粮食价格不敢涨,只有房价是泄洪口。小心国家再来这招。
  ——吴敬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
  厉以宁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第八、 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实现双重转型。
  在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中, 经济转型是指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而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则被认为是另一条通往工业社会的道路,“十月革命”以后的前苏联正是这样走的。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实践表明,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工业社会是一条不成功的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虽然可以建立一批大型工业企业,但效率不高,代价过大。而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以新的形式凝固化了,所以农业发展是失败的,农村是落后的,农民的生活依旧终年辛苦,难以温饱,而且农民的人身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两种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是没有前例的,也是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中没有讨论过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一些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那里过去不曾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只出现发展转型,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转向工业社会。而1979年以后的中国则不同,一方面,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体制转型;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使中国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就是发展转型。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在双重转型中,重点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要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这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束缚和限制是全面的:既包括城市,又包括农村;既包括工业,又包括农业;既包括城市居民,又包括农民。如果不打破计划
  经济体制的束缚和限制,中国不仅不可能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而且中国转型的目标(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是无法实现的。
  (二)思想先行
  在双重转型准备阶段,必须解放思想,清除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否则改革与发展都寸步难行。1978年中国所进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进而启动了改革和对外开放。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又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和发展的快车道。因此可以说,中国双重转型在短短的30多年内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果, 同 “思想先行” 是分不开的。
  (三)产权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
  在双重转型中,必须把产权问题放在改革的首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权模糊、投资主体不确定、投资方的权利和责任不清晰是改革的主要障碍,也是发展的巨大阻力。因此在体制转型中,产权改革是突破口,是主线;在发展转型中,产权界定和产权清晰是动力源泉。
  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权益需要确定,住房产权也需要确定,而且确权工作应当落实到户,这既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也能使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用于改善生活、扩大再生产和创业。
  (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民生
  在双重转型中,一定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缩小地方收入差别的重要途径。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就业是重中之重。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双重转型中需要认真解决的迫切问题,所以在转型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就业问题。同时,由于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所以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经济增长率过高当然不行,但如果经济增长率偏低,则会产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再说,扩大内需同改善民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唯有扩大内需才能使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必须不断自主创新、产业升级
  在双重转型中,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鼓励自主创新。如果自主创新不足,产业迟迟未能升级,企业的竞争力不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必将丧失自己的市场份额, 或者又会回到过去依靠资源出口、 初级产品出口以获取外汇、进口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境地, 这就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自主创新的成效既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取决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人力资源政策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得到更有效的贯彻。
  (六)必须不断提高经济质量
  相对于较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而言,环境压力在中国显得更为突出。中国在双重转型中,必须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79年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加重要。经济增长的质量高低,除了结构的优化是标志
  之一而外,还有另一个标志,这就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环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有的,资源是我们和子孙国家命运 后代共享的。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七)城镇化是今后若干年内最有潜力的投资机会
  城镇化率的提高是双重转型的成果,同时也是继续实现双重转型的助推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化的进度是异常缓慢的,甚至在某些年份还出现了“反城镇化”的趋势,即不但不允许农民进城,而且还把一部分城市居民强制迁入农村。直到双重转型过程开始后,情
  况才有所好转。提高城镇化率已是大势所趋。城镇化将是今后若干年内最有潜力的投资机会和扩大内需的机会,能保证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以较高的速度推进。
  (八)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重转型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更主要的是为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包括调动民间资本的潜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无论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都不应是国家的方针。国家的
  方针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发展, 它们之间既有合作, 又有竞争,进而形成双赢的格局。这既是对经济增长最有利的,也是对社会安定和谐最有利的。
  以上八项经验说明了中国双重转型之路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总的说来,这些经验表明了这样一点: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根据国情进行转型,什么经验都不会产生,也不会有“中国道路”。
  ……

  • 全部评论(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公司介绍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 新手指南 | 会员管理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0